親愛的同學們:
相信大家已經從第一次的課堂創作中
凝聚了小小的團隊力量了!
有沒有發現
老師的每一個循環投票,都是有意義的呢?
第一個循環,利用自己的直觀解讀面前的作品
第二個循環,藉由各組的藝術定義,觀看作品是否相符合
第三個循環,當創作者的解釋介入這個作品,你又會如何觀看?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從這樣的過程中
慢慢地體會「觀看」與「解釋」!
助教們也很高興看到大家的合作
完成了很棒的第一次課堂創作
以後還有好幾次的團隊合作
大家加油吧!!
我想可能很多人不太會把滑鼠移到「課程活動照片」
所以助教把連結貼過來了!!讓大家可以趕快看到照片!
以下是活動照片連結
有每一組的製作過程,各組對於藝術的定義
還有上台時,每個人很認真地進行作品解釋
讓我們一起謝謝蕙麟助教的拍攝喔!!
2011.7.11 我是藝術大師
函豫助教
我在想耶
回覆刪除XDD
創作者的解釋對於一個藝術品到底是不是必要的呢??
就像是老師說的有學生拿了一張白紙說是自己的自畫像
如果創作者不說話
就沒有人會知道了@@
台灣大學心理系楊淯惇
不解釋作品是讓感受者純粹依自己的角度去賞析的,不同的大腦與生活背景,他可能解讀出和創作者原意截然不同的意象,但藝術品也因此增添了豐富度~有時候還覺得什麼都說白了,就少了那推測感受的想像空間了!
回覆刪除我個人覺得解不解釋都可以,但不能劈頭就揭謎底,這樣對這件作品的認識就只剩一個角度,只有一個定義了!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吳紅意
我覺得應該說是 適當的解釋
回覆刪除因為我發現有些作品
解釋後的票數並沒有比較高...
所以解釋是否滿足觀賞者的期待應該也是很重要的
森林系 曾學瑜
我認為解釋藝術品的掙扎和討論其實頗有趣,像我在故宮擔任導覽的時候,就常常會有觀眾提出問題和她的看法,跟我進行短暫的討論。其實有時候,即使經過解釋,每個人都還是有他看藝術品的角度和感動的地方,就算是導覽員,他們的看法和心得也會不同,因此我想除了官方的解釋之外,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感受也會是一種解釋,這可能反映一個人的個性、思想、過去的經歷等等。
回覆刪除而我覺得適當的解釋是可以幫助一個藝術品更為人所接受,甚至受到喜愛,但也的確有藝術品因為解釋而少了一種想像空間的問題在,這點在當初組裡決定是否要上台解釋時,就曾討論過。說真的,藝術品除了可能含有藝術家的主觀認定外,也許還有觀看者的主觀在裡面,因此彼此的看法才會如此不同,因此對於解釋的認同也不同。
只是,就目前我所接觸的作品來說,似乎多半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釋,而認同與不認同的人都有,或許這也是現代藝術的一種特質也說不定。
歷史二 張明玉
老師真的用心良苦 =)
回覆刪除就像紅意講的
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藉由許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賞
有些人覺得它的重點是A、有些人覺得它的重點在B
拿我是生科系的學生來說
我看到一幅自然美景
我可能會去尋找自然中的生物相
但是學習美術方面的學生欣賞這幅畫時
可能會從物件細膩度或者色彩平衡感著手
所以我認為藝術不見得一定得呈現作者的角度
有時候許多不同的觀眾在欣賞一件作品時可以找到更多更棒的詮釋方式
或許等找到自己的欣賞角度之後再來了解作者的想法會更好 =D
師大生科一 李筠茱
to 淯惇~
回覆刪除看來老師的例子你很有想法呢~
你的舉例也很有趣
或者[創作者的不說話]
也是一種表示自己的方式呢?
to紅意/學瑜/明玉/筠茱
先從紅意的想法開始
對照你和學瑜的觀點
我覺得太棒了!
因為你們一個比較傾向最後接受[作者的詮釋]
一個則比較傾向[觀者的直觀想法]
就這堂創作課程的呈現中,
我們都可以看到有在經過創作者詮釋後
產生的分數變化,我也相信你們會有
「原來是這樣啊~」還有「蛤~~怎麼不是我想的這樣?」的矛盾心情
「經過解釋之後,是否真的只剩下一個定義呢?」
「觀者的期待是甚麼?一件作品該如何去滿足所有觀者的期待呢?」
喜歡直接面對作品的感受
或是接受創作者的觀點後,再去感受作品
我們都知道,其實沒有哪一個方法
是一定最好或一定最差的~~^^
不過,在之後的課程持續進行後
我相信你們會對這點有更多思考的!
函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