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二區夏季學院「藝術概論」課程部落格,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張純櫻老師授課。
助教QQ 我下午有留言可是留言現在不見了orz台大哲學 周芳旭
我下午有看到耶!!!你等我一下喔!!函豫助教
dear芳旭:不好意思,這個系統可能出了一點問題...我會再進行處理!好在部落格的每一篇留言都會寄備份到我信箱~所以我先在此po上妳下午的留言貼文囉!你就不用擔心了^^ 函豫助教----------------------------------------------首先我必須先澄清,這篇回應並非鼓勵校園中的女孩進入演藝圈,而只是支持那些夢想進入演藝圈的女孩們實踐她們的夢想。 再來,我想提出一個疑問:你有夢想嗎?目前的台灣父母對於讀書,普遍看得比其他事情重要。也許是因為以前的生活環境困苦,三餐溫飽都是問題了,怎麼有時間好好讀書呢?然而父母當時的同儕中,還是會有幾個人能夠擁有優秀學歷。所以父母就可能會因為沒有優秀學歷而羨慕,進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優秀的學歷。於是父母努力工作,就只是為了提供孩子一個舒適且優勢的學習環境,希望孩子能「把書讀好」,一圓自己孩時渴望好好讀書的夢想。然而,這畢竟是父母的夢想,不一定是孩子的夢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不斷地接受父母的價值觀,於是就這麼唯唯諾諾地一路照著父母的要求走下去。同時他又很幸運(或不幸)地擁有聰穎的腦袋,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然而他卻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踏入演藝圈是自己的夢想……我們該阻止他嗎?或者,我們應該和他說「你應該休學,因為演藝圈用不到你在大學將會學到的東西」嗎?也許你會批評選擇自己夢想的孩子過於自私,然而如果你正是那個孩子,你又會怎麼做? 或許浪費社會資源真的是個事實,但這又該怪誰呢?其實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傾向支持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然而這種立場卻可能引來許多質疑:這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為了守衛自己的既得利益!「浪費」社會資源讀到大學卻進入演藝圈,實在太可惜了!……真的是如此嗎? 我覺得「浪費」與否,並不是能被片面論斷的。高中有把經濟學好的人應該都會知道,機會成本的概念。如果一個主修哲學的人(避免冒犯到其他系所以就舉自己的系為例)可以成為一個八十分的藝人,為什麼我們要期望且強迫他成為一個五十分的哲學家呢?台大哲學 周芳旭
經過上次課堂上的討論感覺大家都很意猶未竟XD這個畫題真的是那種若不提起則沒事一提起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呢! 在討論的時候,我的想法總是會把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看做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所謂個人的事就是在於她至少是出於自願的(吧!?)美女很多,但是不一定每個美女都要進入演藝圈,因此問題就出在校園二字上面了。只是,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名校這個名詞某種程度就是新聞炒作出來的,過去6、70年代也有很多的明星是所謂的名校畢業啊!在我印象最深就是小虎隊的蘇有朋(或許是因為最近新環珠格格在播的關係XD),對演藝圈明星而言,我想名校出身不是絕對必要,但卻實是有一定的加分作用(林志玲、蔡康永等等)。當然如果要從社會資源角度來看,這樣的抨擊卻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享用了那麼多國家對學校的補助,但卻沒有用來服務社會,反而進入演藝圈、當show girl、社會輿論自然就會出現「不務正業」等等等等的反對聲音。 在這裡,我想分享的是另一件和這種名校包袱以及人生志向選擇有關的消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往師大夜市後面的巷子鑽過?泰順街那裡有一家咖啡店叫Salt peanuts鹹花生。而曾經我們台灣鼎鼎大名的企業家郭台銘先生說過:「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只想開一個咖啡店為滿足。」,如果他知道Salt peanuts的兩位老闆,是台大城鄉所出來的,那麼他可能也會崩潰吧!為什麼好好的台大出來的學生要去開咖啡店?太沒有野心了吧!如此看來,同樣的一件事又再次印證了,學歷包袱等不等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開心就好還是要服務社會? 在我看來,公正地說是一體兩面,但是!如果我私心地說,若條件許可(可以溫飽、能夠孝敬父母等等義務),我也會選擇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人性XD台大歷史 譚羽茹
其實不得不懷疑:「這些所謂的校園美女,是真的希望以這個稱號進入演藝圈嗎?」我想這應該是媒體介入所導致的結果,讓她們冠上莫須有的稱號「校園美女」。媒體這時替她們冠上這個冠冕還不停手,在物化這些校園美女可說是不遺餘力。是她們自願去物化自己?還是被迫去物化自己?她們接通告的同時,接與不接,其一是增加知名度,其二是斷了進入演藝圈的生路。對於執著於追求演藝圈道路的校園美女,當然沒有拒絕通告的理由。(剛進演藝圈,還由得你挑通告?)我猜測這些新聞媒體裡頭的人們還抱持著酸民心態:「當初考不上,現在這些高學歷的變成我的旗下藝人,哼哼。」利用這些通告把這些校園美女塑造成「其實也沒什麼,還不是來當藝人?」媒體做為現代社會最高影響力的傳播人,他們讓這些校園美女被套上與花瓶沒兩樣的印象,執教於教育單位的也難逃媒體的魔掌,也開始認為:「不好好念書,空擺著高學歷,這豈不是浪費社會資源?」這種被扭曲的想法,顯然受到媒體的搧風點火,讓電視前的觀眾:「又是這些浪費社會資源的花瓶,不看!」這些校園美女本身並沒有做出愧對社會的事情,之所以被認為浪費,我想絕大多是媒體的炒作。台大國企 童立勳
針對藝術家這個主題,提出一些我的看法:看完Frida的影片後,老師問了Frida有什麼特質。記得當初選填大學志願的時候,翻了不少坊間出版的相關書籍,其中,有一部分會特別標明想就讀什麼樣的科系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例如:藝術科系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情感;管理學院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理工學院則要有清晰的邏輯概……等等,這是不可至否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當下」沒有具備這種特質,就沒有辦法走這條路,人格特質是會隨著環境而改變的,而當我們下定決心要走上某一條路時,無論旁人的眼光如何,只要決心夠堅定,夠努力,其實比先天就具有這些特質還來得重要,因為,唯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台大財金 盧 霖
助教QQ
回覆刪除我下午有留言可是留言現在不見了orz
台大哲學 周芳旭
我下午有看到耶!!!
回覆刪除你等我一下喔!!
函豫助教
dear芳旭:
回覆刪除不好意思,這個系統可能出了一點問題...我會再進行處理!
好在部落格的每一篇留言都會寄備份到我信箱~
所以我先在此po上妳下午的留言貼文囉!
你就不用擔心了^^
函豫助教
----------------------------------------------
首先我必須先澄清,這篇回應並非鼓勵校園中的女孩進入演藝圈,而只是支持那些夢想進入演藝圈的女孩們實踐她們的夢想。
再來,我想提出一個疑問:你有夢想嗎?目前的台灣父母對於讀書,普遍看得比其他事情重要。也許是因為以前的生活環境困苦,三餐溫飽都是問題了,怎麼有時間好好讀書呢?然而父母當時的同儕中,還是會有幾個人能夠擁有優秀學歷。所以父母就可能會因為沒有優秀學歷而羨慕,進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擁有優秀的學歷。於是父母努力工作,就只是為了提供孩子一個舒適且優勢的學習環境,希望孩子能「把書讀好」,一圓自己孩時渴望好好讀書的夢想。然而,這畢竟是父母的夢想,不一定是孩子的夢想。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不斷地接受父母的價值觀,於是就這麼唯唯諾諾地一路照著父母的要求走下去。同時他又很幸運(或不幸)地擁有聰穎的腦袋,考上了不錯的大學。然而他卻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踏入演藝圈是自己的夢想……我們該阻止他嗎?或者,我們應該和他說「你應該休學,因為演藝圈用不到你在大學將會學到的東西」嗎?也許你會批評選擇自己夢想的孩子過於自私,然而如果你正是那個孩子,你又會怎麼做?
或許浪費社會資源真的是個事實,但這又該怪誰呢?其實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傾向支持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然而這種立場卻可能引來許多質疑:這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為了守衛自己的既得利益!「浪費」社會資源讀到大學卻進入演藝圈,實在太可惜了!……真的是如此嗎?
我覺得「浪費」與否,並不是能被片面論斷的。高中有把經濟學好的人應該都會知道,機會成本的概念。如果一個主修哲學的人(避免冒犯到其他系所以就舉自己的系為例)可以成為一個八十分的藝人,為什麼我們要期望且強迫他成為一個五十分的哲學家呢?
台大哲學 周芳旭
經過上次課堂上的討論感覺大家都很意猶未竟XD這個畫題真的是那種若不提起則沒事一提起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呢!
回覆刪除在討論的時候,我的想法總是會把校園美女進入演藝圈,看做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所謂個人的事就是在於她至少是出於自願的(吧!?)美女很多,但是不一定每個美女都要進入演藝圈,因此問題就出在校園二字上面了。只是,我還是覺得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名校這個名詞某種程度就是新聞炒作出來的,過去6、70年代也有很多的明星是所謂的名校畢業啊!在我印象最深就是小虎隊的蘇有朋(或許是因為最近新環珠格格在播的關係XD),對演藝圈明星而言,我想名校出身不是絕對必要,但卻實是有一定的加分作用(林志玲、蔡康永等等)。當然如果要從社會資源角度來看,這樣的抨擊卻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享用了那麼多國家對學校的補助,但卻沒有用來服務社會,反而進入演藝圈、當show girl、社會輿論自然就會出現「不務正業」等等等等的反對聲音。
在這裡,我想分享的是另一件和這種名校包袱以及人生志向選擇有關的消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往師大夜市後面的巷子鑽過?泰順街那裡有一家咖啡店叫Salt peanuts鹹花生。而曾經我們台灣鼎鼎大名的企業家郭台銘先生說過:「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只想開一個咖啡店為滿足。」,如果他知道Salt peanuts的兩位老闆,是台大城鄉所出來的,那麼他可能也會崩潰吧!為什麼好好的台大出來的學生要去開咖啡店?太沒有野心了吧!如此看來,同樣的一件事又再次印證了,學歷包袱等不等於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開心就好還是要服務社會?
在我看來,公正地說是一體兩面,但是!如果我私心地說,若條件許可(可以溫飽、能夠孝敬父母等等義務),我也會選擇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人性XD
台大歷史 譚羽茹
其實不得不懷疑:「這些所謂的校園美女,是真的希望以這個稱號進入演藝圈嗎?」我想這應該是媒體介入所導致的結果,讓她們冠上莫須有的稱號「校園美女」。媒體這時替她們冠上這個冠冕還不停手,在物化這些校園美女可說是不遺餘力。是她們自願去物化自己?還是被迫去物化自己?她們接通告的同時,接與不接,其一是增加知名度,其二是斷了進入演藝圈的生路。對於執著於追求演藝圈道路的校園美女,當然沒有拒絕通告的理由。(剛進演藝圈,還由得你挑通告?)
回覆刪除我猜測這些新聞媒體裡頭的人們還抱持著酸民心態:「當初考不上,現在這些高學歷的變成我的旗下藝人,哼哼。」利用這些通告把這些校園美女塑造成「其實也沒什麼,還不是來當藝人?」
媒體做為現代社會最高影響力的傳播人,他們讓這些校園美女被套上與花瓶沒兩樣的印象,執教於教育單位的也難逃媒體的魔掌,也開始認為:「不好好念書,空擺著高學歷,這豈不是浪費社會資源?」這種被扭曲的想法,顯然受到媒體的搧風點火,讓電視前的觀眾:「又是這些浪費社會資源的花瓶,不看!」這些校園美女本身並沒有做出愧對社會的事情,之所以被認為浪費,我想絕大多是媒體的炒作。
台大國企 童立勳
針對藝術家這個主題,提出一些我的看法:
回覆刪除看完Frida的影片後,老師問了Frida有什麼特質。
記得當初選填大學志願的時候,翻了不少坊間出版的相關書籍,其中,有一部分會特別標明想就讀什麼樣的科系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例如:藝術科系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與情感;管理學院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理工學院則要有清晰的邏輯概……等等,這是不可至否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當下」沒有具備這種特質,就沒有辦法走這條路,人格特質是會隨著環境而改變的,而當我們下定決心要走上某一條路時,無論旁人的眼光如何,只要決心夠堅定,夠努力,其實比先天就具有這些特質還來得重要,因為,唯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台大財金 盧 霖